第141章 储君的人选-《假太子替身》


    第(1/3)页

    如今京城的暗潮涌动,  因为南镜的变化又增添了一条新的暗流。

    关于太子在南镜所收获的功绩,直接影响了整个南方的运输利益,使得朝廷上下随着不得不开始关注起来。

    尽管在他们看来辽国只是个小国,对他们小打小闹收服南镜不值得,  可实际知道怎么回事的人却纷纷悲叹辽国的兴盛已经可以逼得大燕退后一步。

    原本大半个南镜就已经被陛下拱手相让出去了,  众人也认为短时间收不回来了。

    可太子偏偏选在最有争议的时刻下南镜,  甚至释放了东宫要独立的信号,这无疑是在正面和陛下的利益起了冲突。

    这让本来对太子抱有期望,  想投靠的官员纷纷起了退怯之心。

    万一太子在南镜失败,  他们站错队,  岂不是血本无归。

    然而令众人都震惊的是,他们避开的太子不仅击败辽国王子凯旋回来,  她甚至还收复了半个南镜,掌控了半个南镜的主导权将南镜燕人给重新团结了起来。

    这些南镜燕人再不会像之前那样是一盘散沙,  他们懂得已经抱成团,  懂得怎么依仗太子去对抗南镜的辽人。

    再加上太子亲自为南镜的燕人起了个头,  她又圈定了大把的利益在燕人的地区,只要不是傻子都会知道去分一杯羹。

    只不过,  京城的官员到底是含着金汤匙出身的,  他们知道南镜有大把油水,可还是不敢去南镜就怕接触了辽人有什么性命危险,所以只能望而却步。

    于是有心上位的人也因为这些风险而不敢去了。

    现如今,太子还在赶路,  至今还没到京城,  她就又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那就是由当地燕军亲自疏通南北的粮道,将大批的粮食送往到河间府。眼下河间府作为北方粮食的一个中转站,开始变得更引人耳目。

    并且粮食已经在过来的路上了,  这个消息传到河间府后,直接让谭西知府的身价水涨船高,原本就是知府的他,现在已经能入三品以上的官员的眼里,并且成为了最热手的拉拢对象。

    谭西知府也在为自己押对宝而感到庆幸,他深知太子的性子,太子不喜欢铺张浪费,所以他这半年来无论是家里谁大寿都不允许大操大办,非常的低调。

    再加上黄禹三番两次特地派人送点东西给谭西知府,敲打敲打他,谭西知府就这样遵守了下来。

    虽不至于两袖清风,明正清廉,但好歹他知道办实事,知道什么东西该拿什么东西不该拿,就这样他在河间府过的还是有头有脸。

    那些以前看不起他的县令,现在见到他都得尊称他为一声知府大人,甚至原先那些瞧不起他的高官小姐,频繁发出想要和他联姻的信号。

    谭西知府装作没看见,他已经一大把年纪了,平常玩玩就好了,真要碰到太子的雷区,那他现在的荣华富贵就跟流水一样被抽走了,根本就不值得。

    更何况这帮人以前狗眼看人低,现在他一朝得势个个恨不得贴上来,可以说是非常现实了。

    而且还有京城贵子有意向他女儿求亲的样子,谭西知府知道此事顿时关起大门骂对方不要脸,自己的女儿都嫁了,竟还惦记着有妇之夫。

    至于他的女婿马校尉人是蠢了点,但胜在对他忠心,于是他在将女婿的军职革去后,又悄悄派他在河间府当了守城官,然后经过三个月形式上走动,他的女婿又坐上了马校尉的位置。

    并且这里面还有沈家在推波助澜,谭西知府见好就收,如果他再看见女婿犯蠢,他就无情地收拾掉他。

    如今的河间府形势一片大好,已经不见几个月前为天价米粮闹得饥荒。百姓现在安居乐业,恪守律法,过的比起更好了些。

    这里就有谭西知府的一份苦劳,他坚守太子给的方向做事,得到不少百姓的支持。

    为此,燕皇留在河间府的势力都有意拉拢谭西知府归队,只不过这些人都收到了委婉的拒绝,并且谭西知府连太后那边也跟着拒绝了。

    谭西知府知道自己现在的一切都是谁给的,他还不至于蠢到没脑子,将好不容易得到的官威又丢出去。

    随即,他按照往常的惯例整理了最近河间府的事务,再由专人派到京城上交给东宫,东宫后再转给御正殿。

    这份奏折原本只是简单的阐述了河间府近日的民生和商道流通,结果,半路上就被穆奉带人劫走了。

    穆奉看完了奏折觉得并没有什么可用的情报,就将奏折交还给东宫。

    只不过,穆奉每次接触和太子相关的事务时,他都能清晰地发现太子的势力在蓬勃兴旺。即便明面上只有一个谭西知府,和没建起来的巡察卫,还有下南镜时与辽国公主的合作,但也不容小觑了。

    三方看似毫无牵连,却通通和地理生产有关,虽然大燕向好的发展他很开心。
    第(1/3)页